近几年各企业积极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用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初具规模,建成了百兆甚至千兆局域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初步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后,及时扩大了MIS应用的范围,根据生产管理的需要,在局域网上实现了基于IP技术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
1. 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背景
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首先,用户端计算机设备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主频时钟不断提高、内存容量不断扩大;其次,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亦为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基于TCP/IP技术的应用已日益广泛,用户迫切希望将各类应用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如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应用。
视频会议系统与过去基于视频流的遵循H.320协议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很大差别。为了保证各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生产厂家产品的互操作性,ITU发布了H.323推荐标准,许多系统生产厂家遵循该标准推出了相应的产品,由于IP协议的广为流行,大部分产品都是基于IP传输平台的。
H.323标准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涵盖了语音、视频、数据共享等各个方面。ITU-T H.323协议定名为“分组多媒体通信系统”(Pack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s),其主要面对的应用需求就是在IP网络之上提供多媒体通信服务。协议定义了四个主要功能单元(设备):终端、MCU、网闸、网关。终端完成基本的多媒体通信功能及用户界面,是用户端设备。MCU负责多点通信的管理,完成级联功能,是核心服务及控制设备。网闸负责注册、管理、状态维护、地址翻译等域(Domain)功能,同时也提供安全、带宽管理、路由等功能,是可选的辅助控制设备。网关负责H.323设备同其它类型多媒体通信设备互连互通时的协议(控制及数据)转换,这些设备包括H.320、H.321、H.322、ISDN、PSTN等。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大多是建立在IP传输平台之上的,透明于底层网络通信机制,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考虑底层网络对视频会议性能的影响。若仅应用在局域网内,由于当前大多数局域网都是基于100M以太网或交换式以太网,网络带宽已能满足视频会议需要,但是,若要在具有广域连接的企业网中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就一定要考虑广域传输对视频会议性能的影响。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IP增值应用,可结合现有的各类业务应用,构成一个集数据、语音、视频于一体的计算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2. 视频会议系统
从会议电视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会议电视系统的建立可以依据ITU-T的两大框架建议H.323和H.320来进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建设方案。H.320是ITU-T较早期的会议电视标准,该标准完全建立在一系列会议电视专有的技术和标准之上,而H.323标准建立在通用的、开放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自从1996年ITU-T批准该标准以来,会议电视的技术和市场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厂家竞相投入H.323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H.323技术和产品构造他们自己的会议电视系统。这是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日益融合所带来的必然趋势。
而且,H.323系统在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完善性、操作的方便性、系统的可扩充性以及性能价格比等各方面,都日益显示出比H.320系统明显的优越性。
因此,对于会议电视系统的建设,我们推荐采用H.323方案。方案的总体结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