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使人重新咀嚼和回味起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从那次长达10年的衰退中获得的值得永远记取的一条经验就是:坚守创新。
但越在萧条年代,公司越会对是否投资于创新犹豫不决。公司管理层往往对继续投资研发和创新很犹豫,而宁愿坐等经济回暖或不确定性消除。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930年大萧条时代,美国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与经济周期基本同步,效果延后一年显现出来。在1929年至1937年间,GDP有5年增长和4年缩减,专利的申请也截然分成两个时间段,延后一年或同步增长、或同步减缩。
分析师往往鼓励企业在经济低迷时期加大创新力度,依据是,对创新的投资往往是反经济周期而动。那些在低迷时期持续大胆进行投资研发和创新的企业,通常获得了超额的回报。比如,杜邦公司科学家在1930年发现了合成橡胶,虽然当时公司价格水平和销售分别下降10%和15%,但杜邦仍然加大投入研发力度。1937年推出合成橡胶产品后大获成功,也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同样,1934年杜邦发现尼龙,也在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创新和产品研发,1938年推出产品后获得市场成功。
耶鲁大学教授大卫•吉恩特尔在一篇回忆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文章中写道:计算机图形界面的面世距今大约35年,在这35年里涌现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使我们自认为已经处于信息时代。不过40年前的纽约世博会则是衰退时期涌现出的新技术的大荟萃,在以电视机为代表性的技术展览背后,是电话网、高速公路网、电力网等各类网络的大发展。大卫认为,1920—1930年间研究机构、企业及民间发明家的创新快步前进,实际上是美国社会的第一次信息时代。
商业广播网络已经于上世纪30年代建成,传真机、长途电话等新技术在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上也引起了人们的赞叹。而在此后的40年间,正是借助这些创新的技术和网络,信息沟通更频繁、贸易成本更低廉,美国商业和经济获得了连续几个高速发展期。
在本轮经济衰退期间,上网本堪称一个创新杰作。个人笔记本电脑的计算能力闲置,在行业内早已是旧闻,为何不开发既满足(而非大大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而又便宜低价的笔记本呢?两年前,台湾地区的电脑制造商华硕推出Eee PC,最早这款小小的个人电脑被嘲笑为中看不中用的玩具,但在衰退时期,功能简化价格低廉的上网本获得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在个人电脑销量进入下滑的同时,上网本销量迅速蹿升,使引领上网本潮流的华硕、宏基等台湾PC厂商获得前所未有的竞争优势。上网本的创新并不复杂,但紧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大量多余的计算能力,开机迅速,能方便地接入网络处理常见的应用。上网本的流行,至少说明了一点:即使在经济衰退期,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所进行的创新仍然获得成功。
投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