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技术文摘 > 沙漠掘井IP-PBX已呈异形?

沙漠掘井IP-PBX已呈异形?

2004-03-05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当你拨打某公司总机听到预设语音回应而非人工转接时,这意味着PBX(Private Branch Exchange,专用分组交换)系统已经在该公司安装,与传统PBX相对,新采用的PBX的公司可能已经转向IP-PBX。IP-PBX正在逐渐扩大其领地,然而,这一同样面向企业应用的技术方式,在中国和美国却以不同的“幕后指导方式”支撑着相同的台前表演。
  尤其在中国,这一通过将语音压缩成更少比特(基于IP的语音可以配置在6Kbps左右,甚至更少到2.4Kbps,而标准语音则需要64Kbps)、并能够改变企业内部庞大通信 (特别是异地内部通信) 支出局面的技术,正在背离其技术初衷,进而演变成对IP-PBX自身的嘲弄。沙漠掘井般的巨额商业浪费背后,是运营商忽闪隐现的笑容。
中国:IP-PBX仍背负着运营商
  IP-PBX已经算不得新兴技术。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租用电信中继线,设置公司总机,进而通过内部分机方式部署新的办公环境,已经成为“正常”的选择。对于更热衷新应用的公司而言,IP-PBX成为新的选择。
  而这两种技术背后,运营商的痕迹一直闪现。“除非你选择公用网络,在不同公司之间建立物理层的VPN,否则,选用运营商专网的支持,仍然是无法摆脱的结局。”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一苇集团下属的上海逸炜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客户经理蒋建彬。由于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企业级系统集成,他谈到IP-PBX时不禁热情高涨。
  根据相关咨询公司的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应用PBX进行办公的中小企业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69.4%上升到超过80%,其中大多数新增系统已经采用IP-PBX。短短一年内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增长,所带来的商机之大,不言而喻。然而,特别的是,在缺乏足够技术支持的前提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为固定运营商的用户——或者说,继续成为固定运营商的用户。
  在没有应用PBX之前,办公企业在通信费用上的支出,几乎百分之百被运营商斩获。尽管PBX的出现目的在于改变这一局面,为企业运转节约成本,但在中国,这种节约还远远不够,在传统PBX之外,IP-PBX的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应用IP-PBX的好处在于可以省去企业的电话线路费用,在压缩与外界沟通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节省内部沟通成本。”蒋建彬如是说。
  然而他的所言并不能够解释运营商为何仍然能够保持在企业通信(特别是已经采用PBX后的异地内部通信)上的利益垄断。高ARPU值的存在,仍然是运营商们在企业级用户市场浴血厮杀的根本原因。
  沿着产业链顺流而下,可以看到,尽管思科、华为、中兴通讯等公司的电信级PBX设备纷纷向着电信运营商而去,但其所生产的企业级PBX设备,正同样充当着运营商捞钱的耙子。
  而在大洋彼岸,PBX的应用却已经显现出了另外一种情形。
  美国:PBX延续着技术初衷
  也许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
  相对最为完整的PBX技术标准及其漏洞问题解决方案白皮书(长达66页),并非由美国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联邦通信委员会)或者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供,而是由美国商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下属的“国家技术标准学会”(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所提供。这一现象足以证明,IP-PBX更多属于商业范畴的企业类技术,而不是电信业范畴的通信类技术。
  与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扩大应用IP-PBX的局面相类似,美国企业应用IP-PBX的进程也相当快。不同的是,基于公网传输的语音数据通信比例,在美国的上升速度非常之快。
  以思科公司为例。这一致力于提供IP路由设备的网络设备公司,在面向中国公司销售应用专网通信路由设备及公网设备的同时,自身早已经实行“我的地盘听我的”(这里记者借用了中国移动M-zone广告语。)的策略。整个公司的全球内部通信系统,完全摒弃了运营商的陪伴,PBX在不多花费一分一厘的前提下运转良好。
  同样的做法在美国本土其他公司中也有所体现。东芝(美国)公司正在以Artisoft公司为主的第三方力量的支持下,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VoIP系统,其本质即为通过利用IP-PBX,实现公司内部与其分销商之间的联络,以在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而对于内部沟通,该公司副总裁Mike Durance的战略构想就是通过完全属于自己的IP-PBX通信方式,获得成本上的压缩。可以设想,一旦整个东芝在全球建立其相应的IP-PBX体系,最终所获得的成本降低有多少。
  其实,这一现象也正在其他拥有异地办公环境的公司中存在,甚至众多规模不大的美国公司也正通过IP-PBX进一步压缩成本。而当延伸到北京办事处,这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却无法像思科一样能够摆脱“中国国情”,大多只得选择运营商的服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办公地点的物业公司掌控在运营商手中时,它们在对“自主经营”的IP-PBX和“惟运营商是用”的传统PBX(甚至IP-PBX)进行成本比较后,只得选择后者。
  当记者在北京向到访的Gilat Satellite Networks公司总裁兼CEO Oren Most问及对IP-PBX在中美两地应用差异的看法时,这位曾经执掌过运营商、并且当前还执掌八张卫星通信网络的传奇人物(在领军Gilat之后,他在6个月内使该公司在美国的股价由3美元升至7美元)表示,在企业获得摆脱运营商的技术之后,做出最快决定、压缩企业运行成本,才是明智之举。
能否放弃沙漠掘井?
  虽然中国电信业的改革方向是将电信运营商向着市场化、消费类产品的方向推动,但来自企业用户的利润仍然是运营商无法割舍的眷恋。
  不可否认,传统企业级PBX的应用,正在为绝大多数的企业节约成本。而运营商们也在通过这一技术简化其线路,提高单线ARPU值。但在电信级PBX应用之外,特别是当VoIP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获得较为显著的解决之后,如何让企业级PBX走得更远,乃至通过采用独立的IP-PBX离开运营商的“有偿怀抱”,还是很迫切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压缩的成本空间还有很多;对于整体社会而言,当PBX安睡在运营商的怀抱中,同时也代表着社会成本的浪费。
  如果要求运营商们将互联网络优化到更好,同时又使它们意识到这是为企业内部通信远离它们的视线提供机会,也许它们更宁愿选择当前的方式,即便这对于整个社会属于一场“沙漠掘井运动”,但其所节约的成本,大部分已经不在通信产业范畴内了。
  利益怪圈已经迫使IP-PBX在中国成为异形,而另一面,如果这口井中的水已经不属于运营商,而属于别的沙漠,甚至是别的绿洲里的甘露,运营商是继续选择异形,还是能够大度地放弃?

计算机世界网(www.ccw.com.cn)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PTT技术中国掘金之路

下一篇: 商路通实时计费系统白皮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