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个美国白人,经过考核后已被录用,即将到北京得意音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来上班了,他将成为这家公司的研发人员。他喜欢中国,而目前美国经济也不景气;他,主修语言处理,辅修计算机,专业对口;他还是南加州大学中国文化协会的会长,中文听读写都不错……总之,通过互联网,他找到了得意音通。
得意音通到底是什么企业?说白了,只是个创业一年多的中小企业,但是,在科技部、海淀区政府、海淀数字园区及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等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多项资金支持和荣誉,成为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的明星企业。更特别地,它是国内以至国外寥寥无几的拥有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核心技术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小企业坚守着中国IT产业少数未失的阵地——中文信息处理,它的魅力,远不止吸引国外人才。
创业需要冲动,但并不是只有冲动酝酿4年始创业
得意音通公司成立了一年多,但是创业者们筹划成立这家公司可远远不止一年了。“早在1998、1999年的时候,我在心里就开始酝酿办公司。当时感到压力很大,IBM、微软都进入中国了,虽然我们的技术并不弱,但是语音技术发展很快,如果不迅速进行产业化,就无法争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本科、硕士、博士,直到教学、研究都在清华大学的郑方,一直在寻找将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机会,但是由于很多条件都不成熟,他在等待着。
创业之路如此之长,郑方都在想些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呢?1998年,在清华工作的郑方和广东的一位私企老板进行项目合作。那位老板很让郑方佩服:“他白手起家,从卷着铺盖闯天下,到后来每年流动资金达上亿元的规模,非常有魄力。1998年,IBM刚刚在中国推广语音技术,他就感觉到语音识别将会是高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他敢于一下为清华语音技术中心拍出700万元。”这件事情,给了郑方很大的触动。他力劝郑方,语音识别这个东西一定要做成产品,你别在学校当教授、搞研究了,咱们一起开公司吧。他不厌其烦地试图说服郑方,郑方都不为所动。“当时,团队的人选并没有物色好,创业时机并不成熟;而那个时候的市场也没有成熟起来,这是我最终没有在那个时候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1年,郑方入选“香港优秀人才输入计划”。从技术研究过渡到负责产品研发,郑方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的技术并不弱”;同时,周围的朋友也都建议郑方自己搞公司。
“有这样一种说法: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但是,当周围的人都是同样的意见时,你就应该好好考虑。”郑方在香港工作一年后,于2002年4月回到北京创办了得意音通。
“创业还是有冲动的,但是,是在理智把握和利弊权衡之下,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之中,释放冲动与热情。”郑方笑了,一个学者儒雅的微笑中,蕴涵着创业者的激情与梦想。
权衡之下的理智之举,往往是成功的先兆,郑方胸有成竹。得意音通在全球经济最差、IT产业很不景气的时候创业,但仍然扛过了那段寒冷期,顺利发展起来了。整整8个月,股东们不但不拿工资,还自掏腰包投入了几十万元。“那段时间,很苦。”郑方的描述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并且面带微笑。对他们来说,那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他们坚信他们的理念: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的步伐也是对的。1998年这个市场可能不成熟,但是2002年应用和市场已经有质的变化,而经济也不可能无休止地下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这个团队都坚如磐石。
环顾中关村的中小企业,在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中,很多团队天真地以为只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就一定能成功。可是,中关村10%的企业孵化成功率足以说明创业的艰难和残酷。尤其是一些留学生,他们从国外带技术回来时满怀信心,当遭遇现实的挫折,回头分析发现技术太超前,要耐心培育市场;同样因为技术太先进、没有来得及经历市场的检验,VC不敢贸然投资……这些企业在创业的时候,也许忽略了国内市场和投资环境的现实,结果往往就是举步维艰甚至昙花一现。
迎难而上,成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冲突和矛盾中进步
得意音通是很典型的中关村公司,技术和团队都与高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的企业往往天然具有一些缺陷,毕竟,研究和从商存在着质的矛盾。不少企业栽在了这个问题上。
“我们和清华建立了产学研通道,很好地将基础研究和产品市场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我国高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研发力量就没有后劲儿,微软、IBM等都有研究院。”困扰着大多数中关村企业的这个问题在郑方看来,反而是得意音通的优势,“从技术到市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以用七彩虹来形容,一边表示偏于技术,另一边偏于市场。我们的团队,既有纯技术的人,也有做市场的,介于技术和市场之间的也有。我们的每一个产品都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核心技术的研发,我们不断探索、改进技术;等到第二步要做成产品的时候,我们就完全遵循市场需求和工业规范。这样就避免了以纯学者身份去做产品。纯学者做企业肯定做不好。”
“做企业和搞学术的确不一样。当初刚出来的时候,觉得办公司很容易,心想如果我去做肯定能做好;真正自己做公司了,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理论和实践差得很远。我是做技术出身的,有时想出来的一个技术方案觉得非常好,理论上完美、证明也很完整,但是照此做出产品就是不行。方案和产品中间有很大的矛盾,因此,做产品必须结合市场,光靠理论是不行的。”
尽管搞学术和做企业有时候是冲突的,但是,郑方喜欢冲突。在清华大学时,教学、科研和管理三重工作曾经同时压在郑方的肩上,但是,他也因此锻炼了分时的能力,将所有事情分段处理好,什么都不耽误。别人都觉得郑方的时间似乎总也用不完。
做企业,郑方也并没有一天到晚连轴转,让自己累得七荤八素,因为“我扑到琐碎事情上的时间并不多”。这要归功于郑方制度化的公司治理理念。“我很喜欢制度化,一切都让制度说话,我对事不对人。有了制度,遇到琐事,就不一定由我来处理,谁按照制度来处理都行,结论是一样的。只要做到这点,就可以稍微超脱一点。这是公司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只是关心重要环节,如公司的未来发展如何规划、技术如何保密、市场如何开拓等。”
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往往能够毫无章法地运营而表面正常发展,当企业慢慢成长,管理就成为制约因素。目前,不能不说管理已经是中关村一个突出的问题。郑方在得意音通成立之初就设定一个制度框架,可见其远见卓识。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以技术迎接市场
得意音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生意都是自己找上门的,这点在中关村非常特殊。“我们花力气做了网站,而且一开始就是双语网站。很多合作伙伴,都是通过网络找到得意音通的。尽管我们和google没有任何合作,可是,在google网站上用中文或者英文搜索有关的几个核心技术,得意音通公司的链接都是出现在查询的第一页。网络的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得意音通主要做三个核心技术的研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声纹识别技术。从技术全面程度来看,无人能出其右;从技术水平来讲,得意音通也绝不比谁差。技术高,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争客户的时候显现出的压倒性优势。
深圳傲天公司在为国内主要的电信运营商集成语音门户系统时,在众多方案和演示中,选定了得意音通为惟一的语音技术合作伙伴。电信语音门户是电信运营商近期力推的增值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用户可以直接用语音打电话点歌、查信息、玩游戏等等,得意公司的语音识别系统自动识别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语音门户在国外已经非常普及,国内的市场商机更是巨大,得意先进的语音技术每天将为亿万的用户提供全新的、人性化的信息服务。
“我们一个产品是运用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提供航空订票、导游、地图智能短信服务,一个大型的信息服务商正希望通过此类应用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短信服务的收益,经过两个星期的测试,非常满意,于是双方达成了合作。”郑方说。
得意音通与公安部、各地公安系统在声纹识别技术也紧密合作。得意音通先进而稳定的声纹识别技术用在刑侦、司法的身份认证领域,是与指纹、虹膜同等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手段,成为公安系统迅速确定或者排除犯罪嫌疑人、提高破案效率的重要技术。军队、金融等对于声纹识别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需求也很大,郑方介绍说,“据报道,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我国就发现了美机上装备了先进的声纹识别系统用来监听、跟踪电话通讯。在伊拉克战争中,美方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判别录音磁带的声音是否萨达姆本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只有依靠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己的系统,国防的安全性才有保障。”
得意音通虽然庙还小,可是,外汇收入已经滚滚而来。目前,国外又有一家公司正在与得意音通讨论合作。“通过合作,以后新出厂的手机都可能嵌入得意音通的中文整句输入法。目前,手机输入的主要问题就是,输入拼音后,备选的字非常多,选的过程非常麻烦;而我们的中文整句输入法不需要选择。在PC上你可能见过这样的输入法,但是在手机上没有。PC上这样一个输入法大概要几百兆的空间,但是,我们做的这个只有1兆左右,空间压缩了几百倍,性能还很好。得意音通公司出色的中文语言理解技术是打动这个国外IT巨头的关键。”郑方的表情有掩饰不住的得意。记者试用了这个输入法的演示版本,比目前的任何包括PC上的拼音或笔划输入法都要方便,而且易学。
“所以,无论从市场定位还是从技术水平来讲,我们都是有竞争力的。我感到比较自豪。”尽管已经在国内外都得到了认可,业务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说到这句话时,郑方这位清华学子,秉承“行胜于言”的校训,仍然显得非常谦虚和谨慎。也正是这样一种作风,引领得意音通步履坚定,踏实前行。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企业之力连接产业链条
使用过呼叫中心的用户往往有这样的经历:用按键进入一级级的菜单,常常觉得有几个业务类型比较接近,不知该如何选择;而听完后几个选项的时候,已经记不清前面是什么了,只好重新拨打收听一遍,费时费力。如果通过语音识别来提供自动语音服务就非常方便了,用户只要直接说出所需的服务,系统就会高速、准确地进行适当的处理。
市场调查显示,用户非常渴望语音识别的产品和应用,我国的核心技术开发成果也不弱,但就是因为产业链上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整个产业链没有连接起来。“产业链有核心技术开发,有中间的集成商,或者设备开发商、运营商,最后才到用户,中间实际上隔了很多层。我们感觉中间层还有很大欠缺。比如许多设备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对于新的技术,在开发能力上显得不足,制约了新产品和应用的推广。”郑方说。
中文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以一个公司之力,能有多大作为呢?选择走这条路,无疑是艰难的。
郑方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从技术上来考虑,我们关键要做好中间环节,这样就能连起整个产业链,事情就好做了。有几种做法,一种是我们从技术上帮助他们,我们做好API后,写一个例子程序免费送给他们,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他们只要拿过去稍微进行改动,就可以实现和系统连接。那么,他利用现有的市场渠道,就可以很快实现推广,获得效益。我们和清华紫光的合作就是如此。另外就是抓住行业内比较重要的客户,与他们合作,他们拥有一定的运营能力,有一定的市场渠道,还拥有一定的客户。整合好这些资源,推广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不过能够把握机遇的人,总是需要比后进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因为掌握先机,这些努力换来的是紧密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口碑、加倍的利润、更大的先机……
得意音通公司供稿 原文刊登于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中关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