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技术文摘 > 软交换如何适应中国电信业的发展

软交换如何适应中国电信业的发展

2003-05-13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软交换开始进入中国电信业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建设的核心技术,从1998年概念的形成,到 2001年11月国内电信集团、网通集团正式开始商用实验,其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优越性决定了软交换技术势在必行。网通宽带电话项目工程从2002年初开始在全国8 个城市同时进行,2002年底以宁波网通为代表的,可运营、可管理、可商用的典型模式得到了认可,正式进入规模商用阶段。并将在国内20多个省市逐步推开。电信集团进行了长达1年的NGN测试工程,对多个厂家设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和认证,结论是软交换“技术成熟,可以商用”。同时,中国电信已经宣布在未来10-15年投入千亿来完成向 NGN的战略转型。联通实验网工程于2002 年8月开始正式运作,引用了6个厂家的设备在6个城市分别展开。
  总的来说,2002年6大运营商已经有5家投入了实质性的测试和商用,而一些新型运营商、小型运营商,企业集团用户对采用新技术提供VoIP,更是表现了特别的兴趣。
  二、业界的评价
  学术界认为:应把软交换作为NGN主流方案。软交换实现了在单一网络平台上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移动等综合业务。其技术特点综合了电路网的严谨性和VoIP网的灵活性,符合电路交换向包交换演进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软交换与3G网络的核心结构和业务模型十分吻合,为未来网络的完全融合提供了可能。
  国内外标准组织大力推动软交换的标准化工作,形成各项相关标准。国家863计划把软交换列为“十五”重点工程:2002年1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承担“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总体技术和方案”863课题,并顺利验收;2002年9月,独立承担“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863课题。信产部也设立了软交换专项研究基金:2002年6月,中兴通讯获得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发展基金软交换媒体网关项目。
  产业界认为:密切结合网络现在与技术发展,及早进行软交换的推广。
  三、如何使软交换更好地适应现有网络的发展
  应该说,软交换并不等于NGN,它是代表和实现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如何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发展和建设现有网络,是目前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兴通讯走过了2年的商用和实验过程,伴随着中国软交换业同步成长。如何使软交换技术更好地适应现有网络的发展,必须围绕三个问题:不影响现有网络的发展,为运营商提供投资成本更低,性价 比更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软交换系统的终端设备小型化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实际放装率,为运营商节省大量的流动资金,设备回收时间明显缩短。就目前的市场估计,软交换系统的投资回收期在3年以内,相比之下3G的投资回收时间为8年。
  软交换系统提供了全新的运营模式。初期可以在多个区域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当某个区域的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单独配置相应的控制设备及运营支撑系统,形成独立的可运营系统。
  挖掘和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附着力
  中兴通讯软交换具有清晰的分层结构模型,提供统一开放的业务平台。一方面,这种体系架构更有利于新业务的实现,目前已经得到应用的有可视电话、多媒体呼叫、多媒体会议等。另一方面,即使是对于现有的语音业务,软交换技术更多地发挥了业务本身的优势,突破了语音业务新的市场空间。
  在新业务的开发模式上,中兴通讯也做了相应的尝试。首先,是在公司自主开发的设备上不断提供更多的业务生成手段,以满足运营商不同层次的实际需要。其次,对于购买公司设备的电信运营商,提供详细深入、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并积极与运营商合作,探讨有效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为运营商进行二次开发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再次,与第三方软件商合作,提供更多更特殊的业务需求服务。
  四、结论
  总之,软交换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技术,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发展和建设现有网络,而不是简单地定位在网络的变革上。将技术转变为对用户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有吸引力的业务,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效益。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产经网-通信产业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