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融合通信

中讯邮电杨艳松:积极而理性地看待IMS的发展

2008/11/28

  2008年11月28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08年IMS技术峰会暨第三届IMS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议题为“全业务环境下IMS部署战略”。中国通信在线(www.ezcom.cn)作为官方网站将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

  杨艳松:各位下午好,我是中讯邮电研究院的杨艳松。从今天上午到现在,我们大家都谈到一些IMS的内容和建议,我的题目是《积极而理性的看待IMS的发展》。首先介绍一下IMS的最新进展情况,再谈一下对IMS发展的认识,最后对IMS的发展给出我们一些建议,希望大家积极的进行讨论。

  在2007年的时候,第二届IMS峰会的时候,我们当时做了一个IMS的演讲,当时马总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截止到2007年10月份的时候IMS的情况,包括IMS标准及终端、组网和增值业务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看一下结合一年来的发展,IMS都有哪些方面的进展。首先从标准方面来看,上午续总也非常详尽的介绍了IMS标准的情况,3GPPR7已经于2007年底冻结,主要完成了IMS网络能力的优化和增强,如VCC、紧急呼叫、CSI及PCC等等。commonIMS截至到2007年底,TISPANRelease2相关IMS研究一角到了3GPP、R8、TS24.403-411等。R8正在制定当中,commonIMS、SR-VCC、PCC、CSI、Message、Presnece等等也在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做到了CCSA统一的IMS的需求,统一IMS的功能体系架构,统一IMS组网总体技术要求,设备规范还有业务规范。会话控制类设备有P/I/S+CSCF。IMSCore设备比较成熟,媒体资源类设备不断的开放,接入控制类设备欠成熟,部分设备如IBCF/TrGW、SLF、E-CSCF,受标准进展及网络部署需求的影响也较欠成熟。我们看到2008年的时候,大部分的设备厂家也能够提供自己更加开放和标准化的产品和设备。当然这部分设备首先我们从标准上来看,关于媒体资源的设备,R6和R7还有较大的差别。另外一些设备,我们提出来接入控制的设备还是不够成熟和完善,主要是接入式的控制以及管理的设备,我们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够成熟。还有其他的设备,比如E-CSCF等等设备,这些设备有些是R7和R8刚刚提出来的设备,从需求来看,在网络的初期,这些设备不是特别成熟。这是一年以来IMS最新设备进展情况。IMS业务,有标准方面,设备方面,业务方面,还有其他的IMS一些新的业务,现在新的IMS业务企业还是非常多,基于IPTV的等等。另外关于业务标准在不断的加强,上午也提到了做了业务方面的标准,包括多媒体个性化流程的图象,标准方面的影响确实得到了一些加强。

  对于IMS终端目前分为几种,包括移动、固定、PC终端还有IMS客户端,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IMS固定终端和PC客户端两个方面,从移动终端,包括IMS一些卡的发展来看,目前还是相对比较滞后的。再就是IMS的组网技术,从2007年之后,CCSA推出了IMS组网的要求,从组网架构和路由原则进行编号和控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定义,因此基于IMS的组网技术也是得到了一些完善和细化。IMS和运营商的需求也密切相关。从IMS论坛上我们可以看到,联通也倡导了一些厂家和运营商开展一些基于IMS系统的实验和尝试,从这个结果来看IMS运营支撑系统确实是结合了运营商的实际需要不断的得到了成熟和完善。

  从国内的IMS应用实际情况来看,一个是北京网通奥运指挥系统,是IMS提供了支撑系统。另外就是基于IMS的综合信息网,在运营商当中逐渐得到了试商业的应用。另外我们很欣喜的看到,IMS在一些行业当中得到了应用,包含医疗行业等等,应该说这一年来IMS基本上也逐步开始在运营商内部得到一些商用和试商用,并且同时在一些行业当中也得到了应用。从前面我们对2007年到2008年IMS发展来看,尽管在这六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整个感觉就像续总讲的一样,IMS的发展和期待的发展速度还是不符合预期,在05年的时候,很多公司都预测在2008年的时候可能是IMS规模商用部署的阶段,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IMS到今天为止并没有得到特别大规模的商用。咨询公司在07年的时候对IMS的发展进行了调整,预计整个IMS设备发展相对比较迟缓,到08年的时候比例占整个电信设施投资比例不足3%。在2007年的时候是这样一个情况,这里面说明IMS从当时的发展来说,从高峰已经逐步的过渡到了理性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对IMS目前总体发展阶段的定位,IMS目前已经过了技术发展的高峰期,逐步开始进行IMS的反思和完善以及从实质的角度推动IMS发展完善的时期。

  下面是我们从不同方面对IMS发展的认识,这里面有很多的内容和刚才何博士提到的观点很相似。从这两年电信的重组还有3G牌照的发放,尤其是前一段时间的不确定性占据了电信运营商比较大的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从客观上来讲对IMS实际部署的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而且IMS部署更主要的原因我个人感觉还是IMS业务提供的能力,还有市场的角度限制了IMS目前发展的进程。首先大家都知道,从IMS技术提供之初大家都纷纷强调IMS的业务提供能力,大家经常用的一个词就是IMS提供了一个杀手级的开放环境,但是大家很少强调说IMS是不是目前已经有的杀手级的应用。从这两年能看到的IMS业务来看,包括Messange等等,跟我们现有的业务没有太大的区别,IMS能够提供业务,但是缺乏新意。如果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他们看不到实际的利益和市场驱动力,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从业务和市场的角度,现在电信运营商IMS的驱动力还是有限的。从上午嘉宾对IMS的情况来来说,运营商很多IMS的部署还是原来的规划。对于国内运营商,从电信重组之后,应该说IMS的发展也为全业务提供了更进一步的便利条件。

  影响IMS的原因就是在QoS保障以及用户控制方面的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经过IMS终端相比现网和固定终端来讲都能够智能化,在IMS网络当中QoS的保障和对用户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目前从基础来看,不管是ITU提出来的RACF机构还是3GPP的PCC架构来讲,各个厂家运营商对这个层面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制定规范的时候对厂家设备进行评比的时候这一块感觉非常困难。当然从固网接入来看,固网接入带宽相比移动网来说非常大,正是由于固网终端的智能化和固网在当地的增强,从网络的角度对终端的控制有更大的风险。从移动网的角度来看,从R6开始,将PCF单独的独立出来,引入了PC的架构,目前R8还在进一步研究PC,从我们对厂家产品的了解情况来看,目前很少厂家能够将PCF产品和现网进行一个联合的测试,为用户提供控制。如果从实际部署的角度来说,从用户的接入控制和QoS保障方面来讲,这也是影响目前IMS非常重要的方面。

  今天上午其他一些专家都提到了IMS产业链的问题,首先对IMS终端和芯片的开发,目前缺乏实际的驱动,因此IMS终端发展相对比较停滞,现阶段IMS终端主要是以PC终端为主。另外对于第三方业务开发的缺失,我们知道IMS将业务独立出来之后,应该来讲更便于新业务的开发和部署,但是这种第三方的业务开发是IMS今后业务开发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第三方业务开发还非常有限,现阶段大家对IMS应该来讲还是以研究为主。同时现阶段的业务提供主要还是和设备商捆绑在一起,第三方对IMS架构进行开发。我们感觉这一块是IMS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就是IMS终端和芯片的开发,是对第三方开发的一个补充。

  除了前面讲的几个方面之外,对IMS的研究和测试工作,对IMS技术本身也有一些认识。首先我们从左边图上可以看到,在IMS架构当中涉及到的网联特别多,这张图未体现IBCF和TrGW。通过这种物理的合并是减少实际的网联的手段,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从逻辑上将这些公式合并,比如说有些公式相对简单的话,其他的网联我们可以合并到其他的公式里面去。之所以从物理上将其公式合并的原因,是由于IMS里面公式比较多,这样造成了IMS规划流程特别繁琐。左边是一个IMS会话的建构层,这里面包含了75条消息,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种消息的交互性比较多,这里面主要是由于网联特别多,造成消息的传递。我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后如果IMS在大规模部署的时候,这个消息会存在问题。很多一些CUP没有定的特别明确,因此可能会造成大家在进行SIP测试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

  对IMS技术本身的审视,业务层独立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发和部署,IMS核心层做一些简单的注册,具体的业务进来由业务层进行具体执行。当IMS业务种类增多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一个是IFC的签约非常复杂,如果用其他技术的话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这种IFC签约复杂会不会存在业务触发的效率问题?我们知道大部分IFC业务需要IMS核心层触发到IMS之后,就会造成IMS业务交互非常多。因此我们从减轻IMS业务效率方面,可以讲IMS的功能适当的加强,比如说号码置换的功能可以适当的增强IMS。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用户水平的增多而带来业务触发效率的问题。

  前面是我们通过这几年对IMS的实验和基础的研究以后的认识,可能大家都感觉基本上我们感觉是IMS的一些缺点。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积极而理性的看待IMS的发展》,我前面讲的内容并不是对IMS的一个否定,大家都能够感觉到,不管是运营商还是感觉大家对IMS目前基础的架构还是非常看好,至少从现阶段来看IMS还是今后运营商发展的方向。前面讲到电信运营商重组和3G牌照的发放,电信运营商重组的尘埃落定以及今后3G网络的建设,将为IMS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IMS必将会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IMS分离的网络架构以及接入无关性有助于FMC的实现。因此IMS必将助推新一代的运营商,实现网络业务。

  最后是我们对IMS发展的建议,首先是对IMS引入的建议,包含几个方面,第一是现在应该缩小对IMS的定位。这里面讲到缩小对IMS的定位并不是说否定IMS的一些优势或者IMS的一些强势的地方,而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像五年前或者三年前一样讨论IMS对于现有网的替代等等这样全局的问题。我们现在谈IMS还是应该从实际的市场角度着眼具体的业务,有效的帮运营商提高业务收入。比如说像非常成熟的基于固定的IMS开发的体系确实是非常好的应用。另外我们也感觉到,我们应该尽量的弱化技术,我们了解到很多的厂家也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了很多新的业务体验,这些业务的具体技术实现应该来说基本上还是更强调说这个就是IMS,我想这样对于具体的应用来看,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具体的市场需求和业务需求的话,必将能够非常迅速的促进IMS的发展。如果在IMS时期部署了并不是大而全、非常完善的IMS系统的话,我想其他需要注意的就是应该保证IMS设备和接口的开放,这样的话有利于扩容。另外应该考虑到今后FMC的实现,对整个电信发展环境来看,这将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因此从IMS的引入和具体建议来看,现阶段应该还是着眼于实际的市场和业务的需求来部署一个可能会是比较小规模的IMS。

  另外应该加强IMS业务研究和开发,IMS是运营商非常关注的方面。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就是对于IMS商业模式的探索,很多专家和嘉宾都提到了IMS和互联网的比较,确实IMS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有非常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电信运营商应该对IMS进行定位,同时也加强用户对IMS使用习惯的培养。第二方面就是加强IMS的开发和研究,从具体的网络建设角度来看,应该加强IMS服务器的部署和开放,以便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调用,另外还是应该加强与第三方业务开发方的合作,通过QSASCS进行第三方业务开发。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我们感觉应该结合实际的业务需求,今年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厂家提供业务,确实也是做得非常丰富,但是你的业务可能会有很多的体验,但是作为专业来讲,使用起来感觉特别复杂和繁琐,因此我们在进行IMS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用户的体验和使用感受,而不能够仅仅从技术的角度进行IMS业务的开发。

  IMS发展的建议就是推动IMS发展的技术以及相关行业监管政策的完善。从技术方面来讲,目前IMS发展可能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小的问题,比如刚才起到QoS和接入控制的发展,还有多种鉴权方式共存,也包含了IMS路由优化和呼叫方面。我们感觉在进行IMS技术研究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的与我们中国网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IMS组网的时候,里面也有IMS的保护机制,并不适合我们中国非常大的IMS网络,另外还包含IMS网络容灾控制和可靠性等等。另外行业监管政策,比如说IMS号码分配,一个号码可以绑定多个号码等等这些特性,这些新的特色都需要在行业监管的角度进行一些明确和定义。另外对于IMS的合法监听也应该从行业监管的角度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些东西说起来可能是小的方面,但是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对于互联互通的角度,也是以后需要加强的方面。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一下对IMS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终端的开发,包含IMS移动终端以及IMS芯片的开发,还有就是通过和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来加强用户对IMS业务的使用和体验。

  前面从几个方面谈了对IMS的认识介绍,首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从07年以后IMS的进展情况,另外结合我们对IMS的研究,不管是从IMS的整个进程来讲,以及还是IMS基础来讲,都对IMS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是对IMS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认为目前IMS还是处于一个理性发展的阶段,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和3G网络的建设必将为IMS注入新的动力。需要IMS产业链中各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IMS产业的发展,谢谢各位。

中国通信在线



相关链接:
RADIVISION何家铭:IMS系统及应用开发过程中的挑战 2008-11-28
华为秦卓:IMS助力全业务运营 2008-11-28
中移动通信研究院俞承志:IMS部署策略探讨 2008-11-28
圆桌讨论:IMS的部署重点及难点 2008-11-2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叶华:FMC与IMS 2008-11-28

分类信息:     行业_电信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