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融合通信

圆桌讨论:IMS的部署重点及难点

2008/11/28

  2008年11月28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08年IMS技术峰会暨第三届IMS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议题为“全业务环境下IMS部署战略”。中国通信在线(www.ezcom.cn)作为官方网站将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

  赵慧玲:刚才续总介绍了一些IMS的情况,最后也跟我们分享了国外运营商在思考IMS的引入和讨论中的一些情况,最后提了很多比较现实的问题。包括像比如说在宽带域,电路域和多媒体域也是确实我们真正促进IMS的发展要解决或者便于探讨的问题,他的发言也给了我们留出了很多探讨的语音。

  我们接下来进行的环节就是做一个嘉宾讨论,一上午都是大家的发言,有运营商的观点,也有标准部门的,也有厂家的,下面我们给大家一个与嘉宾的互动机会,我们把嘉宾请到台上来,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叶华,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网络所俞承志,中兴公司的宋国栋,还有爱立信龚亚立,华为公司秦卓,还有最后演讲的续总,大家上来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也欢迎下面的观众踊跃向他们提问,就你们关心的具体IMS整体的发展业务、技术、设备,都可以提问。上午已经对整个IMS大体的发展、标准、业务架构谈了很多,下面半个小时我们看一下听众有没有对上午的发言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大家踊跃有互动的机会。

  我先提个问题,因为IMS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了,我们研讨会也开过很多次了,最早大家感觉IMS是整个下一代网络控制的核心,其实刚才续总也讲到了,好几位专家也都讲到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到底IMS是不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核心呢?它到底应该在下一代网络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呢?我特别想请嘉宾把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我们接下来再到网络和业务。实际上它的发源是从标准开始,我们现在再回到标准,像3GPP,刚才续总又提到了互联网,互联网整个的发展,IMS是需要集中控制的,我们原来的概念是NGN,应该包括下一代互联网,我们还是说把这个事情对立起来,对于未来整个网络的发展,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高见。

  叶华:它是核心但是不是全部,毕竟它的业务的范畴,所提供的业务的能力还是局限在整个有线这个架构下的一个核心,实际上未来我们可能有SIP的,比如说IPTV基于IMS,业务实现的种类或者业务的特征都是密切相关的,IMS的特征应该是基于会话型的一种多媒体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是在多媒体这个意义上是一个核心。

  赵慧玲:有没有和互联网关系的探讨的?大家非常关注这一方面的情况。

  万志坤:互联网从业务来讲也不是完全分布式的一个系统,如果仔细看QQ也好,MSN也好,也有一个集中的业务,对某一个业务或者某一个应用来讲,一定有一个数据库去管理这些用户的属性和注册,一定有一套机制去满足业务怎么去做路由,实际上有类似的机制,只不过在传统的电信网我们很难看到在一个国家有几家电信运营商做主要的业务,但是在互联网上看得到一家SP做所有的业务,所以说互联网的SP数量更多,电信网的SP数量更少,更集中。所以它们背后的技术,我个人理解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有就是说本身对控制可能不一样,我们讲的是可控可管,希望把这个产业里面的大部分都掌控住,互联网更容易拿到一种合作的模式。

  赵慧玲:我们下面讨论的题目实际上就是IMS的业务驱动力,因为讲了很多的技术和标准,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是看看有法国生长点,驱动力在哪儿,将来在业务上,包括对运营商也好,或者对消费者也好,因为国外已经有一些案例了,大家也都介绍了,它有没有盈利的空间,或者业务的驱动力,最大的长处在哪儿?也想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因为这个是比较实际的。

  俞承志:今天上午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确实我也学了很多的东西。我觉得有一点,对于运营商来讲,全IP,包括网络和控制业务的分离,这是我们必须走的路线,我觉得对于运营商来讲,大家要让业务更加开放,那反而我们和英特网之间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之间会互相的学习。但是毕竟我们和互联网之间有一些不同,比如说我们的可运营可管理,比如说QoS控制,对于这些要求来讲,可能我们互联网是没法做到的,可运营、可管理在这种要求上,电信网和互联网是存在一些不同的。从业务角度来讲,IMS本身很大的一点,大家经常提到的我们看到全球有大量的应用,我们也看到全球大家没有看到特别大规模的应用。我们确实也要承认,我们运营商里面比如说中国移动话音和短信的收入占了很大的份额,我觉得起码在目前来看,它占的收入比例来讲确实没有那么大。我确实也认为,在业务产品链上确实做得不是特别好。网络是一个基础平台,需要大量新的业务,大量的用户喜欢就去带动它,这个需要在我们业务层面上做很多很好很新的业务带动整个IMS很好的应用。我想业务IMS应用会做一些基本通信的能力开始,因为你有新的架构去做可能带来什么优点,全IP可能带来网络的一致性和成本的降低,但是慢慢的我们会引用越来越多的机制。

  龚亚立:我觉得业务层面也谈到了很多,IMS业务目前碰到的现状,除了你的收益以外其他的收益都是有限的,看不到很快的增长。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IMS更开放一些,让它更简单一些,对于研发人员和外围厂商,我们作为系统供应商也好、运营商也好,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开放环境,让更多的人了解SIP是怎么实现的,我们需要一些资金上的投入,更多的给出一些软件的开发商,第三方的设备供应商这些创新的人员做更多的投入,这个也很重要。另外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可以说IMS也可以从小规模开始部署,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当然这个生态环境的培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有可能在这个产业上来讲,IPTV,包括我们现在消费电子类的产品,包括通信,在这些交叉点上,因为原来这些东西已经有很多的方案不再实现了。新的业务集成商新的创新的领域一点是在产业的交叉点上有一个相互弥补和创新,才有可能产生出一些火花来,就像短信一样,原来大家都不认为是主流的产业,但是现在年它变成了一个主流的业务。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讨论IMS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电信行业大的变迁,三大运营商都是全业务,韩夏局长也是讲到融合是主题。作为IMS大家知道,在技术标准中融合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我想也讨论一下,因为这个融合也和业务相关,我们还可以接着延展这个话题。在融合方面,比如说我们国内的网络融合,用IMS做网络融合的一些可行性的探讨,包括刚才续总也说到了窄带域、宽带域都是网络融合的探讨,我们还可以探讨以下IMS引入的话对于融合的可行性的观点,怎么样引入,在网络融合方面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也想听听几位的建议。

  秦卓:刚才提到了融合,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可能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因为我们没有哪个运营商固网和移动网络都是最好最大的,我们三个运营商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都有一些短板,都存在一些自己的缺陷或者需要增强的地方。但是我们怎么样通过自己的优势,能够把我们的短板拉齐。但是再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跟IPTV的结合,或者我们固定移动创新的结合等等,这种在融合的业务上我想在全业务运营下是一个IMS的用武之地。

  赵慧玲:我们国内软交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软交换以及IT化还有IMS的关系怎么做你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宋国栋:我们国内的运营商的情况就像续总讲的,跟国外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运营商在考虑网络引进的时候也都是基于自己的情况考虑。我们国内现在运营商基本上都部署了软交换,包括固网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我们认为软交换应该说是网络向全IP化演进过程当中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通过实现业务与控制分离,提升网络业务的支撑能力这种方式来引入。IMS通过移动引入,初衷是多媒体业务,随着IMS标准的成熟,他发现IMS又有很多优势,比如说无关性等等,逐步扩张到固网等等这些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我们认为软交换阶段肯定是不可逾越的,肯定需要做。近期需要增强网络业务的支撑能力,另外在网络发展过程当中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时间应该比较长,在这个过程当中融合并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基于业务驱动的方式融合,我想没有一个运营商会因为技术发展所以要融合,不是这样来考虑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今天上午探讨了很多业务上的问题,从业务层面,互联网的模式对我们影响很大,现在我们发展多媒体业务,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互联网,IMS提供的很多的业务跟互联网提供的业务非常类似,当然它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业务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看,移动收入分为几大块,我们认为数据业务、多媒体还有信息服务业务应该在占整个收入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激烈的竞争,话音业务会变成一个最基本的业务提供,很难再创造太大的收入,另外就是网络IP化,现在IP网络提供的业务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多,根据长尾理论,我们提供的业务越多,我们提供小众化的业务也可以提供非常大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到一定阶段以后,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在整个收入里面占到的比重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建议开始启动网络的融合。另外还有一个需求,就是用户对业务连续性的需求,这一点我们标准组织做了很多的工作当中都可以看得出来,业务延续性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的,也是网络融合的驱动力。当然网络融合并不是说一天或者一年之内就可以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会用户数据的融合,随着网络扁平化的过程实现融合的。

  赵慧玲:如果真是使用的话,它在设备和标准化成熟度方面怎么样?将来互操作方面要利用的话,肯定中国永远是一个多厂家的环境,包括设备的标准,互操作方面成熟不成熟?

  续合元:我觉得设备产品并不是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运营商要瞅准发展方向的话,我们电信运营商的实力,包括我们网络运营商的经验,即使这个标准很不成熟也不会是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不是障碍,开始肯定会有问题,成熟和不成熟本身就是大家说的,其实很难有一个定义,现在IMS标准成熟了吗?很难说,没用的话就不够成熟,用的话慢慢就会成熟。实际问题还在于我们将来用它做什么,我还是想补充几句刚才讲的融合,其实谈到我们这些运营商未来的定位,我从赵院长说的当中也感受到了,其实电路域很难再动,你为什么要动它?一个是降低不了成本,你要替换吗?这是一个综合的成本,所以你不会去动,肯定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发展。谈到IMS将来真正融合的时候,今年1月份的时候,如果真的发了牌照之后,你有了3G牌照之后,拿到3G牌照不会去再做电路域的话音业务去了吧?你主打的品牌不会再去做话音吧?大家其实都清楚,话音网络竞争非常饱和了,中国移动应该做的非常好了,在这方面2G网络做得非常好,你再做的话很难。我们现在做数据业务收入是很低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谈融合,在未来数据业务网上要融合,大家谈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业务,这个确实需要时间培育。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用户不是来自于原来电路域的用户,可能更多的是一开始电路域的用户仍然使用这个话音业务,这些数据域的用户更多的是一些新的用户。当然这个数据域也不是说不提供语音业务,但是这个语音业务是与数据业务主打竞争的,所以这种融合并不是跟原有的网络融合,可能是建设一个新的IMS的网络,当然建不建那是运营商的事,我也做不了这个决定,主要是这个路径,在信息网络上去考虑。

  赵慧玲:续总把这个问题又深入了一步,在进入圆桌讨论的时候,中国通信学会也准备了一些问题,既然把这个问题延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讯,这样一个大家期盼的3G牌照的事,今天也在讨论IMS是核心网,也有参会者关心,中国移动在第三代TD专门过程当中,对IMS是怎么思考和看待的?

  俞承志:因为我不是无线方面的专家,对TD也不敢说太多,但是可以说我们中国移动现在在全力的推动TD的发展,我们在全方位的推动TD网络的成熟,在网络部署层面也在不断的扩大我们的规模。现在提到3G和IMS的关系,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看到3G带来的东西,从电路域角度来讲,3G无非多了一个可视电话,带来的是带宽大了,带宽大了之后我们会具备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业务能力。至于和IMS的关系,实际上我非常同意续总的看法,我们最起码从移动接入来讲,比如说中国移动不像网络,不具备这种能力。有可能的,就是我们可能会通过3GPP的接入,我们可能通过IMS提供一些数据。现在能看到的,也是由于技术发展的瓶颈导致的,我们现在用TD来做数据业务,我们可能也做不了太多的东西,当然我觉得这还取决于整个TD产业的成熟,尤其是TD终端上对IMS业务的支撑。所以我想中国移动会推进这个方面,但是由于跟整个产业链的关系,我们会如何研究把TD和IMS业务的结合。

  赵慧玲:今天上午的圆桌讨论基本上包括从技术到网络,到业务,最后到成熟性和3G,内容很宽泛,时间有限,经过大家的讨论,有几点还是大家达到共识的,我也把包括今天上午几位精彩的发言,就是对IMS一些观点重申一下。第一个观点就是认为IMS在技术上是下一代网络提供融合控制的能力,并不是全部,是基于SIP控制的能力,这一点是大家都得到共识的,而且也是认为运营商提供一种可控可管理一种技术的能力,这一点是大家得到共识的,在技术方面是肯定的。第二个观点大量的业务和应用,包括上午很多专家介绍的,基本上比较成功的都是基于SIP的业务和应用,这个也是大家得到共识的,刚才的讨论包括发言。所以我们也认为IMS一定会在基于SIP技术的业务和促进业务的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三个观点我们也分享了很多国外运营商的案例,很多国外有实验,而且国外做了也很多,部署了很多的业务,还有它的网络都有所部署,也有很多的实验,很多专家也都提出来,中国的运营商的网络条件不一样,要根据我们吸取国外运营商成功的一些经验,分享他们的经验,然后根据我们中国运营商的网络条件来考虑我们相应的这样一个融合的网络方案,谁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把这个事情做完,肯定要分阶段,能够比较合理的充分考虑到软交换和IMS的关系,逐步来考虑网络融合的问题。第四个观点包括技术、设备成熟性的问题,实际上刚才续总做了最精彩的回答,这个标准国际上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而且我们两个CT联合来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需要在我们整个网络商用化部署当中得以验证和之间,这个观点也是大家都认可的。第五个观点,大家实际上对IMS的期望和发展都是积极的,而且任何一个技术的好坏这种评判是要靠市场检验的。无论从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还是我们的消费者,大家都是欢迎那些简便的,和真正能够带来用户价值的一些便利和有应用的业务,我们也期待IMS能组合其他业务的融合性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而且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在多媒体的业务当中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这些也都是积极的。

  我大概把今天上午的研讨会刚才嘉宾的讨论总结了一下,有以上五个观点。无论怎么说,大家都是期盼着更加开放、融合的网络,最主要的是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业务。今天上午的会议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和最后圆桌会议的讨论,感谢广大听众的支持,谢谢大家。

中国通信在线



相关链接:
RADIVISION何家铭:IMS系统及应用开发过程中的挑战 2008-11-28
中讯邮电杨艳松:积极而理性地看待IMS的发展 2008-11-28
华为秦卓:IMS助力全业务运营 2008-11-28
中移动通信研究院俞承志:IMS部署策略探讨 2008-11-2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叶华:FMC与IMS 2008-11-28

分类信息:     行业_电信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