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技术>>>融合通信

中移动通信研究院俞承志:IMS部署策略探讨

2008/11/28

  2008年11月28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08年IMS技术峰会暨第三届IMS技术发展战略高层咨询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议题为“全业务环境下IMS部署战略”。中国通信在线(www.ezcom.cn)作为官方网站将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

  俞承志(主持人):听了上午各位专家的发言我们很受启发,我们感觉到业界还是在积极的推动IMS产业成熟的。包括上午在运营商的发言当中也看到了他们积极的态度。下面就从中国移动的角度谈一下我们对IMS的一些看法,我想今天下午就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后面几位专家可能会给我一些更精彩的建议。我分三个方面谈一下中国移动在IMS发展方面的一些想法,分为核心网演进的思路,IMS网络技术分析,IMS部署策略探讨。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核心网发展的趋势,我们知道尤其这两年,核心网的领域确实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管在标准化的层面还是在大家部署的过程中。核心网首先第一个就是融合接入统一核心网,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管是IMS也好,还是ICE的架构也要,对于多种支持的考虑,这是未来重要的方面。第二方面我们想说IMS不是大一统的,今天上午也有领导讲到这个观点,很多业务,会话的业务是非常适合IMS做的,非会话的业务我们可以通过PRP到业务平台,比如说下载和浏览的业务。当然我们现在也看到,本身会话非会话的定义在业界是有分歧的,比如说IPTV,如果用IMS做控制,完全可以用IMS来做,但是也有写认为IPTV是非会话的,如果让用户控制IPTV,也许和会话的结合就会更紧密一些。本身对于会话和非会话业界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第三方面就是业务数据的融合,从计费,QoS控制角度,完全基于会话的控制,这是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个人觉得,也许不一定完全是将来部署的一个方向,因为这对网络的要求很高,比如说也许将来很多业务更倾向于包月的机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控制,另外还有IP化,还有控制链、业务链的分离,IMS实际上更多的做的是控制链和业务链的分离,这是一个趋势。最后一点,今天上午续总也提到窄带的网络和宽带网络的关系,比如说中国移动现在有很好的软交换,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从网络演进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网络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成三个大的阶段,我们从引入IMS开始,到IMS和CS长期的共存,到将来我们形成一个统一融合的核心网架构,到第三阶段的时间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形成一个统一融合的核心网架构。

  第一个阶段我们上了IMS,可能不同的运营商在IMS上面考虑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固定运营商,比如今天上午也谈到很多欧洲运营商用IMS这种安全的架构做VoIP的业务,有的移动运营商在移动上接入数据业务,我们引入IMS以后,可以看成是独立组网互通关系,我们要保证信息业务和话音业务是互通的。在这个地方,我们为移动接入提供一些非实时业务,在2G或者3G网络上可以做消息,但是这些由于带宽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在PS上做话音,因为我们CS网络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话音。

  第二阶段我们觉得当IMS引入以后,它跟CS有一个长期共存的关系。实际上我们想一想存在这样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可能会决定着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这个点就是我们的无线发展造成的,比如说我们的具备所有的CSP的能力,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在LTE上面做业务,会逐渐的把CS运营业务吸引过来。当然这个确实也取决于LD什么时候能够成熟,大家有的说2009年,有的说是2010年,我们还需要产业链的加快推动。IMS可以吸收一些CS的业务量,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共存的周期一定是比较长的,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投资网络的问题,我们这么大的CS网络,每个运营商都会考虑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第三个阶段大家认为就是一个理想的目标结构,就是统一融合的核心网络。实际上很多业务我们可以直接到业务平台提供,很多绘画的业务可以通过IMS做控制。各位嘉宾都知道国际标准制定的MCS,实际上大家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从总的角度来讲,SC出来以后,如果要推一些融合类的业务,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将来一个电路的用户可能既是一个电路的用户也可能是一个MS的用户,另外HRSS可以融合。CS的核心网不需要投资扩容,确实有一种认为SCS没有带来新的丰富的业务特征。基于CS网络的能力在本质业务能力上并没有做多大的提升,但是我们认为SCM是未来融合网络的方向,IMS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话控制。

  从整个IMS网络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在这个主题今天上午谈的比较多,实际上我们觉得对于我们移动来讲,我们在这几年软件化整个推动非常快,我们一直在推动这个过程,也在推动一些IP化。软交换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IP化,这种控制的分明对特殊网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能力。实际上从软交换到IMS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演进,这一步也许比上一步跳度小一些。我们觉得MS好处就是业务和控制分离了,业务比较开放,我们相对于引用新的业务更灵活,所以从网络引进来讲,相当于我们往前又跨了一步。

  我们都在谈英特网对我们的挑战,实际上我们现在觉得挑战还是很大,有一些是通过收差价的方式来挣钱,但是实际上通过运营商之间的结算收取一定的差价,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并不大,但是有很多这样的互联网业对整个电信的冲击还是很大的。MS给我们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机会,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现在对于我们网络来讲,至于未来是不是会成一个开放的互联网这是值得打疑问的,因为互联网的模式和电信运营商的模式还存在一些区别。我们电信运营商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这是值得疑问的。我看过一篇咨询报告,当中说英特网是一个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是在千万个应用里面逐步的淘汰,最后淘汰剩下来的东西肯定是好的,电信商做业务的时候是智能设计管理,我们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个认为智能的,好用的。所以说一个是草根的效应,一个就是运营商或者设备商主导的项目,所以确实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别的,但是最好的结局就是我们可以双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双赢,包括在整个产业链,包括设备制造商。

  IMS实际上提供了机遇IP的网络化控制,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从技术特点上,确实它有一些网络化不具备的功能,比如说业务更加开放,另外就是归属网的控制和我们传统的控制不太一样,能够更好的保证业务的一致性,在安全方面也有一些加强,安全方面我们觉得也是未来IMS部署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你将来要支持各种接入,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访问IMS网,想攻击你的话,它的渠道相当于你被攻击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另外还有文化的架构,全IP化,这里面我觉得可能以前的时候大家在谈论IMS的时候,总是先给一个架构图出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东西太复杂,有那么多的网络实体。所以我有时候跟一些设备商交流的时候,我说我们首先要讲清楚,这是一个逻辑的结构。现在很多设备商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设备实现所有控制功能的部件,实际上不同运营商在部署的时候考虑的方式不太一样。

  从标准化角度来讲,今天上午各位专家提的比较多,我们3GPP的调查,前期我也有幸介入到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现象是非常好的,业界已经认识到大家分别做一个事情不如大家一起来做好,因为如果在不同的标准之下做一个事情的话,只会让这个东西最后消亡掉,因为你无法包括互操作的事情。包括我们国内TC3和TC5的操作,这个在标准化方面是比较好的进步。我认为现在从业界来讲,不管是在运营商里面还是在设备商,大家都比较接受IMS移动固定融合的网络解决方案,或者叫全业务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从中国移动的角度来讲,可能04年开始我们本身已经在研究这个事情,到08年或者到09年,我个人的观点是整个产业可能要踏踏实实的下来做一些细节问题,现在大的标准和架构都已经定下来了,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一些细节的问题还存在,但是细节的问题有时候是很致命的,有一本书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来讲,当它大规模部署的时候,有一些小的问题会影响它的部署。我想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操作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我在移动也是介入到整个IMS的研究、测试和实验当中,在这个方面我的体会比较深刻。现在我们要关注一些细节,关注一些融合的标准化,关注一些新的流程如何标准化。因为我们发现在SIP过于融合,我们IMS提供业务过于丰富,这需要我们把一些细节做好,才能保证这个东西像GSM一样,可以在无处不在的地方,就是任何地方漫游之后都可以提供这样的业务,但是前提是互操作性比较高,包括终端和网络、网络的业务平台、网络和网络等等。

  接下来简单谈一下IMS部署我们的一些思考,也是供大家参考,有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首先就是中国移动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叫CM-IMS的,完全是基于3G标准之上制定的标准,我们这一套CM-IMS是我们中国移动实现宽带+IP+信息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很多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网络接口和系列流程优化上,包括对家庭接入的支持上,包括国际标准的完善还有增加新的业务特征上,以及我们把一些新的业务推到3GPP上,实际上是基于国际标准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完善和增强。对于IMS的业务能力,我们分了三个部分,实际上现在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大家都在谈QQ很好,或者是MSN很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IMS定位为一种网络的平台,我个人不太认为我们IMS的网络和业务老扯在一起,应用是应用,网络是网络。所以实际上不管是MSN也好,还是QQ也好,完全可以基于IMS提供,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IMS首先有一些基本的能力,VoIP也好等等有一些基本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容易被很多地方调动的。在这个基本能力之上,我们可以做固定移动融合的业务,比如说这种跨固定移动终端,这就是一个简单固定融合的业务,还有比如说WebIMS的融合,用户不要到终端了,直接把页面打开输入一个网址就可以在上面聊天、打电话、开会和看视频,就是把Web和IMS做了融合,这是非常好的方式。第三就是IMS和ICT的结合,嵌入到企业的OA系统里面,把IMS的通行能力和企业应用做深度的融合,这也是未来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这是在业务能力上可以把它分成这样三个纬度。

  这是我们一些思路,实际上运营商在部署的时候可能不同的运营商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觉得一定是逐步扩大的。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小规模部署,小规模部署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一些核心网源还有业务集中设置,这些可以看出一些小规模主导的方式,甚至把一些网联可以网上集中,这是一种小规模的做法。当然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我们实际上还可以叫中路规模的组网,我们实际上可以把接入点比如说P-CSCF、FSC Server往下放,随着IMS不断的发展,我们将来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组网方式,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要把所谓控制网再往下放,有的业务平台需要全部集中设置,我们在部署的时候可以平滑随着网络发展进行部署。就是因为我们这种模块化的架构,还是比较利于我们做一个平滑的扩容的,这是在网络的部署方式上。

  在业务平台的组网上,确实需要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什么样的业务平台需要集中放?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基本的通信,就适合按照省去部署,有的业务平台,比如说假定说我想做一个跨省的业务,比如说中国石油的,我又想保证这个业务完全一致,比如说一个公司,中国石油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我们要为这个跨省的集团提供这样一些业务,我认为有的平台也许可以去全国集中设置。当然这个不同的运营商在考虑的时候,可能要根据业务的部署范围,根据一些需求考虑的角度不太一样。我觉得分布部署和集中部署都是存在的,跟不同的业务有关系。

  固化网,如果要做IMS的话,要用户不换号这是一个对用户来讲很基本的需求,所以说对于IMS来讲,共号码也是我们主要的基本策略,让用户不换号,但是用户不换号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用户做选择,就是如果用户发起一个业务,我们认为是IMS网的话我们应该放到IMS网里面去,如果是CS网的话我们应该保留到CS网上去,这是固话网的特征,这个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可以增强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的体验,优化网络调度,节省网络资源。这个对于用户来讲是基本的要求,有时候这些基本的要求满足不了,就会导致用户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我个人一直觉得,终端是我们非常需要重视的,在整个产业链上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环节就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推动瓶颈,我们看到IMS有很多的终端我们可以由PoTS电话,SIP电话,IMSPC客户端,对于手机来讲手机可以装客户终端,数据卡也可以装IMSPC客户端。这么多的终端在某些产业链上是不太成熟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重要性,然后再大力推动。就是如果一个技术我们要大规模应用的话,确实需要这个产业链给我们更多的选择。我们知道法电在搞ICS,就是他想在移动业务上成立一个组织,基于手机终端等等,或者很多业务都在做,ICS已经造成GSMA研究的一个项目,法电这个项目很好,目的就是增强互操作性,终端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需要我们更多的厂家和公司能够介入到推动终端成熟化当去。比如说将来如果我们想在手机上做一些IMS业务,但是这个手机上的IMS客户端是成熟的,适合在手机上跑起来,对手机的消耗比较小,而且操作性比较好。

  上午续总也提到窄带维护和宽带用户之间的关系,这里面我想谈一下,对于中国移动来讲,我们假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R4软交换和IMS需要保持互通,我们完全可以把R4的有一些设备升级成为互通的网,这是第一阶段可以做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用IMS还无法为用户提供话音业务,也许话务量还在涨,当然这是一种假设,也许对于运营商来讲,CS话务量还在网上增长,这是一个阶段。当然LT成熟了,或者说至少SPA+成熟了以后,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在LTE上完全可以做话音,而且质量肯定比CF还好,如果这样的情况下的话,这个时间点我们发现可以用PICE来做话音了,这对于CS网络就会有一些影响。也可能意味着CS的网络话务量会萎缩,会被PC吸收掉一定的话务。所以说我们看下面这条曲线,第一条曲线表示CS话务量的变化,下面的含义就是表示IMS基于PC这个话务量的变化,过了LT这个点之后,CS话务量可能下降,IMS话务量可能增长。所以说我们觉得,有可能再过一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发现CS网络有容量富裕,有的用户已经不在3G下打电话了。对于中国移动来讲,CS网络怎么发展就是一个问题。根据我也提到的国际上定了ICS,这可能是将来我们的发展方向,让CS的网络将来通过IMS来集中做。所以对于CS来讲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ICS可能是中间的一跳,用IMS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控制。标准化里面也有不同的方案,有增强IMS的方案,一定是对网络影响最小的方案是最小的,我们让CS网络接进来,可以利用IMS的业务平台,也可能是将来CS的一个思路。最后我们会看到,随着将来CSS慢慢的消失,将来可能只有CSP存在,这是我们最后的阶段。

  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是我们关心IMS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一点是IOT(互操作性),因为实际上我现在也介入了一些特殊的项目,我们要保证任何一个业务,不同的厂家,不同的业务平台,不同的终端之间是能够通起来的,这样的业务体系能够建立基础,IOT非常重要,需要运营商,也需要设备商大家共同认真考虑一下,在实现的层面上,在流程和实现的层面上,需要大家互相合作,来把这个内容定位清楚,要去掉更多的东西非常重要,互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二终端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PC客户端这种软终端,它的业务非常丰富,因为它基于宽带,非常丰富,这种终端是不是要产生定制的作用,还是说我们可以让设备商同时也提供这样的终端,对于终端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往往会成为制约新技术发展的瓶颈,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重视的问题。第三个方面就是业务,对于我们整个产业链来讲,实际上大家知道,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对于IMS业务来讲,我个人觉得IMS这个网络平台能够提供业务,你应该说你有什么样的应用需求我给你实现。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大量的公司,除了我们电信之外,我们需要大量的做英特网的公司介入进来做一些好的应用,能够在标准的IC基础上给我们提供好的应用,来保证网络之间的操作性没有问题,业务产品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加速推进整个IMS的成熟。上面就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中国通信在线



相关链接:
RADIVISION何家铭:IMS系统及应用开发过程中的挑战 2008-11-28
中讯邮电杨艳松:积极而理性地看待IMS的发展 2008-11-28
华为秦卓:IMS助力全业务运营 2008-11-28
圆桌讨论:IMS的部署重点及难点 2008-11-2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叶华:FMC与IMS 2008-11-28

分类信息:     行业_移动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