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成就“点石成金”的梦想

肖扬 2005/11/09

  编者按

  移动支付业务是将移动网络与金融系统结合,为用户提供通过更为便利的手机手段来进行商品交易、缴费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当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由于技术上的安全和便利问题尚未解决、产业链不成熟、用户使用习惯欠缺,因而处于缓慢的业务导入期,这综合表明了国内市场的大环境尚不成熟。虽然我们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较晚,但是在欧洲等国家,尤其是芬兰、日本、韩国等,却不乏一些的成功案例。本期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以利于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为各方在开拓移动支付业务的同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有专家称,未来,移动服务将会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手机代替现金、支票及信用卡来进行支付,将改变移动支付手段的应用,也会改变消费者行为方式,造就一场支付领域(网上及销售点)内的革命。并且,它们对相关产业内至少六个组成部分会产生重要影响,包括银行、移动网络运营商、手机制造商、软件公司、信用卡协会以及贸易商。

  据相关调查及预测,未来几年银行传统分支机构数量将大幅减少,自动柜员机(ATM)数量将低幅增长,电话银行服务也将放缓增长速度,最具生命力及前途的是新兴的网上支付与移动支付方式。虽然目前手机支付量与网上支付的比例大致是1:10000,但手机支付的普及是大势所趋。目前围绕手机的应用和无线增值业务日新月异,同时为实现手机支付所必需的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已逐步成熟。

  大力推广手机银行打造高效能价值链

  虽然前几年的国内市场环境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但近两年,经过银行、移动运营商的大力培育,国内市场大环境逐渐成熟。今天人们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年轻人已经把使用短信功能当作生活中的一种时尚。有专家指出,现在正是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最佳时机,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有利于银行诸多方面的益处:

  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赢利能力。开展手机银行服务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据国外金融研究机构(Booz Allen & Hamilton/Logica Estimate)调查结果表明,利用手机银行处理每一笔交易的平均成本为0.16美元,大大降低于1.07美元的传统柜员交易成本。按国内目前平均柜台交易成本约为人民币4元进行推算,使用移动交易的成本为0.6元人民币。

  拓展银行服务方式,增强银行竞争力。手机银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渠道,是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之后又一种方便银行用户使用的服务方式。银行业向来注重利用技术提高服务,发展手机银行已成为各银行提高服务,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银行间经营战略的要素之一。

  延长了银行服务的时间,扩大了银行服务范围。手机银行是将银行业务柜台延伸至手机用户身边,无形地增加了许多业务网点,同时不受营业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7x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方便展开中间服务,增加银行收入。手机银行服务方便性和安全性,使手机用户更愿意选择通过手机缴纳电话费、水、电、煤气费等。

  易于推广银行的金融产品,增加业务量。银行可以随时将新出的金融产品推向用户,通过短信息及时与客户沟通互动,促进交易买卖,有效地提高交易频率,扩大业务量和规模。

  利于开展有偿收费服务,获得新的服务收入。外资银行在国内提供的理财收费服务,使国内各商业银行看到了新的服务形式和新的收入来源。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银行开始尝试提供这种满足用户理财需求的专家建议、投资组合建议等有偿的个人理财服务,并获得较好的回报。

  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因素

  虽然国内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成型的手机支付业务,但在诺大的市场中,却一直未获得与互联网增值服务一样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手机用户增长,另一方面是悄无声息的手机支付市场的尴尬,问题何在?
  1. 用户对无线方式的安全性心存疑虑。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2. 服务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目前国内刚起步的各家手机银行业务,往往因为服务内容的单一和贫乏而使市场推广遭遇阻力。专家指出,目前,“手机钱包”尚不能进行大额支付以及实物配送交易,这是因为移动支付的方式,还受到无法出示消费凭单以及法律、合同等方面的限制。如果我们的手机除了查询一些账务外,还能用之交付水、电费、订餐、订票,或在其他城市、省份消费,则将能吸引更多的手机用户选用。


  3. 技术与易用性欠缺使发展迟缓。一方面,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主要还是使用短信方式。由于短信是中继方式,实时性和数据完整性无法保证。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支付密码等容易被破译。另一方面,一些银行推出支持手机银行的SIM卡,基本上是一种不带空中下载(O鄄TA)功能的STK卡,银行服务菜单都是写死在卡中的,这就限制了它的菜单更新,使它无法增加、删改任何应用服务。手机银行卡没有OTA功能,无法实现一卡通用,不仅阻碍了新服务的推广,也使手机银行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移动支付市场蓄势待发

  在全球手机发展最快的东亚地区,手机支付正在表现出惊人的增长。有资料显示,在韩国,每个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能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机。有几万家餐馆和商店拥有能从手机通过红外线读取信用卡信息的终端,使顾客能通过手机进行消费。另有调查显示,到2006年,亚太地区的手机购物市场将达到548亿美元,届时将有大约3亿人用手机购物。

  截至2004年,我国移动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根据美国战略分析公司的数据,2004年全球手机商务的市场总额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手机作为一种安全、便捷和先进的支付工具正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发展及应用潜力。

  与国外手机银行的发展相比,我国手机银行起步晚,但发展迅猛。最早是在2000年2月14日,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手机银行服务合作协议,并于2000年5月17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先期开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26个地区手机银行服务。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也于2000年5月17日开通了手机银行系统,并首先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市分行开通。2000年3月24日,招商银行发布信息,宣布与广东移动深圳公司合作,联合在深圳推出手机银行服务,随后又在重庆、北京、武汉、上海等11个城市推出。2000年4月26日,中国光大银行宣布在摩托罗拉公司的支持下推出手机银行服务。2004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项目推出,并于2005年初与中国联通达成协议,使用CDMA手机的建行用户可以用手机缴纳水、电、气、电话、交通等各项费用。也是在2005年初,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手机银行”,与其他银行推出的SMS服务不同,交通银行以欧洲流行的WAP通信方式在移动电话上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

  日前,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与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上海率先合作推广“手机钱包”业务。手机钱包业务虽然尚属于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和金融信息服务。但是此举为中国移动手机客户及交通银行太平洋卡持卡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财、支付手段。

  有观察人士称,一直在冰山下潜行的国内手机支付市场正在蓄势待发。互联网的未来在于移动,中国手机支付市场有望继互联网之后成为又一个在全球成就“点石成金”梦想的财富力量。

  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新手机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便捷。由手机引发的各类移动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图为2005年通信展上参展厂商展示的手机新品。

金融时报